在感情生活中,你會常常覺得無助、自卑,希望對方可以時時刻刻憐憫、關心自己嗎?
這,很有可能就是所謂的「受害者心態」。長期處在受害者狀態中,很有可能會不斷地讓自己陷入痛苦事件的循環。
你會常常想著別人是不是不喜歡你、待你不好,而感覺生活越來越空虛、匱乏,進而更加塑造自己受害者的形象,期待求得他人更多的關注嗎?
過去,我也曾經在成長過程中受過傷、不被父母所愛,使得我有段時間常常感覺大家對我不好、喜歡欺負我,習慣把自己營造成受害者的形象,期待能有人願意憐憫、關心我。
甚至,我也開始試圖讓自己變得很厲害,可以去幫助別人、拯救別人。我以為透過這樣的方式,內在那個受害者的狀態就會自己好起來,但這其實只是我不願面對,試圖轉移焦點讓自己舒服一點的方式而已。
直到後來,我開始正視這個問題,同時也協助 300 多人面對他們的內心,讓他們開始能療癒自己、意識到自己有力量能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才一步步走出受害者心態,重新找回自己生活的主導權。
因此,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走出受害者心態的三步驟,希望能讓你的感情生活真正感受到快樂跟自在。
走出受害者心態步驟一:釐清並歸納自己受傷的原因
理解自己一直被傷害的原因
當你抱著受害者心態在看事情時,很容易會感覺別人對自己不公、沒有人會真心地對自己好,他人的眼神動作都是懷有敵意、充滿心機的,不管自己再怎麼努力,都無法讓別人真心地喜歡你。
會有這樣的受害者心態,其實很有可能是源自你過去在原生家庭中,父母或長輩經常表現出可憐的姿態對你情緒勒索,使得你在耳濡目染之下,也認為「可憐形象」可以幫助你得到好處。
然而,可憐形象不僅沒有幫助你獲得更多關愛,反而形成跟他人相處上的壓力。也會讓你變得很在意他人的正向回饋與認同。
若想要跳脫負面情緒的束縛,理解自己一直被傷害的原因,你可以試著正面面對自己的主觀感受,想想看同樣的事件在家人、朋友不同人身上,你會有什麼樣的感覺。
在換位思考的同時,你會發現真正的重點不在於你究竟「受害與否」,而是你看待事情的心態。當你能轉換自己應對的心態,就有機會改變負面主觀感受,遠離受害者狀態。
事後,當你比較平靜時,你可以嘗試用委婉或中性的方式詢問當事人或他人的看法,協助你更理性的去釐清事件,通常就會發現事情其實並沒有那麼糟,他人也沒有惡意要傷害自己,常常只是主觀的負面感受,讓被傷害的情緒籠罩著自己。
若能有意識地理解自己被傷害的原因,往後再感覺被傷害時,你就不需再築起一道高牆,可以更自在地和他人溝通你的感受,促成關係裡更自然且對等的相處,也幫助他人知道可以如何用你覺得舒服的方式對待你。
分類歸納出容易被傷害的重複模式
在理解自己被傷害的原因後,我們可以試著分類歸納什麼情境或事件會讓你主觀感受到被傷害,並找出其中相似的重複模式。
而這個步驟除了能讓你更釐清自己面對的情境,也能幫助你從一個默默躲起來、舔傷口的受害者狀態,轉變為可以正面面對傷害、有力量找出原因的主動角色。
雖然改變的過程不會一蹴可幾,但只要你開始敞開心胸、願意主動面對時,就能發揮人的自癒機制,協助你潛移默化地走出受害者心態。
過程中,你可以找一個你比較信任、且不會批評的朋友、長輩,請對方給你一些針對事件的觀點或看法,協助你更清晰的分類被傷害的模式。
當然,你不需要當下就決定要不要接受對方的觀點,但可以試著從那個角度開始,去外延自己的認知模式,甚至可以印證看看是你感受的還是對方感受的狀態更接近現實,有助於你下次再遇到被傷害的事件時,可以更理性的判斷。
案例:受童年父母關係影響,形塑出受害者心態的Eva
舉例來說,我有一個學員Eva,她過去在感情中常常難以穩定下來,交往的男生通常都不會真誠認真的對待她,她交往過好幾任男友都以劈腿收場。
直到後來她遇到一個自己真的很喜歡的男生,Eva開始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她很希望可以跟對方長久,但因為對方覺得她都跟別的男生很好,所以也沒有很認真的看待這段感情。
後來,我協助Eva去理解自己內心的感受,才發現原來是她在童年時期時,常常看到媽媽會跟一些叔叔很親密,使得Eva自己內心也產生不安全感,總覺得媽媽有一天會不要她。
同時,她也看到爸爸很可憐、自己一個人宅在家的樣子,下意識地覺得自己以後不要跟爸爸一樣,她要常常去外面找朋友玩,因而形成了一種內心空虛、叛逆的感受。
進而影響她長大後常常會用跟很多男生很好,有很多其他機會的姿態,期待取得對方更多的關注和寵愛,以填補自己的不安全感。
走出受害者心態步驟二:自我問答,釐清目前狀態
當你處在受害者模式時,很有可能會被情緒牽著走,分不清真正讓你受傷的原因是什麼。
因此想要走出受害者心態,就必須透過自我問答,近一步釐清目前的狀態是事實還是自己的主觀感受,了解是對方在針對自己所以才感覺受傷,還是只是自己的主觀感受在作祟。
透過自我問答,可以協助我們跳脫純粹的感受狀態。在情緒發洩完後,帶入理性的思考角度,找出感覺受傷的根本原因,才有可能在下次避免重蹈覆徹。
在做自我問答時可以問自己哪些問題?
想要更釐清真實的狀態,你可以試著問自己「我覺得他這樣對我,讓我受傷,是真的嗎?」以及「我此刻受傷的感覺真的是來自於當下的人事物嗎?」
當受傷感覺真的是來自當下事件的感受,你可以試著進一步釐清受傷感受與當下人事物之間關係的變化。
當受傷感覺不是來自當下事件的感受,你可以試著回想過去是否有過類似的經歷,將自己從當下事件中抽身出來,理性的去思考根本源頭。
案例:透過自我問答,更釐清心底需求與感受的Eva
讓我們再回到Eva的例子。
後來,她逐漸理解自己的這些舉動原來是出自於童年時期的陰影,於是她開始更深入地釐清自己的感受,問自己「那個男生感覺跟其他女生很好,使我感到不安全,是真的嗎?」
幾次的問答後,她就發現自己不只感覺到不安全感,也有被背叛受傷的感覺,才意識到原來自己不斷地陷入小時候看到父母的情節,讓她理解童年時期對自己造成的傷害一直都還沒過去。
而這股受害者的心態,會讓Eva感覺自己是骯髒的,男友也都不會珍惜她,所以更沒有動力去好好維繫一段真誠的感情。
走出受害者心態步驟三:找回自己的力量
找回自己的力量是指給自己一個回到童年的機會,讓童年因為受傷而一直活在當時的意識及內在小孩,能夠有機會放下,並且願意站起來,走到此刻你的真實年齡狀態。
當內在小孩一直遲遲未被滿足時,童年的陰影就會一直跟著你,使得你再遇到類似事件時,又不自覺地變回小孩的心智,無法用更成熟有智慧的方式處理。
而這在感情中其實是大大的致命傷,會讓你在應對事件時無法發揮自己的真實年紀跟經歷,讓對方覺得很累或無法理解。
如何走出童年陰影,找回自己的力量?
若想要找回自己的力量,你得先意識自己感覺受傷時的情緒反應,評估看看這個反應是否符合你真實的年紀狀態。
當你發現自己在某個點會瞬間出現不成熟的反應,就代表你某個歲數的某個時刻可能發生了某件讓你感覺受傷的事。
而在意識到後,就有機會去平衡,回到那個年紀去正視當時的問題,讓那些不成熟的地方撫平、成長,進而讓每個地方都能走回自己的真實年齡。
你會發現此刻的你,就能用更成熟的意識應對,並展現出你真實應該擁有的力量。
案例:回到受傷害時期,真正撫平傷口的Eva
回到Eva的故事,一起來看看她最後發生了什麼事。
其實,Eva在看見自己小時候複雜的心理後,壓抑不但沒有被釋放,反而不斷被勾起、提醒,讓她感覺更痛苦。
後來,我引導她回到童年時期的那個情境,去幫助可憐的爸爸、跟媽媽溝通,一步步平衡掉過去的遺憾跟害怕感受,才放下心中很多糾結的情緒,讓男友理解到她是真的愛他。
現在,她可以跟男友自在輕鬆的相處,跟男生的界線也能抓得更明確了,以往那些過度的曖昧、技巧性的相處已不在,轉而用更多的熱情與自信,讓人們自然而然的喜歡她。
找回自己的力量,就是讓自己的每一個童年時刻被好好地療癒。
結語:感情別再盲目依賴,你需要走出受害者心態
透過今天分享的「走出受害者心態 3 步驟」,我希望可以幫助你知道自己有不同選擇,意識到自己其實是有力量可以一步步走出來,過上你更理想人生的。
過去我協助過 300 多人真實面對自己的內心,讓他們開始能療癒自己、意識到自己有力量能為自己的生活負責,並一步步走出受害者心態,重新找回自己生活的主導權。
因此若您有始終因無法走出受害者心態,而在感情中受挫的困擾,我會透過希塔療癒來幫助你換位思考、同理他人,並結合「愛的神聖加冕」這堂課程,陪伴你真正放下過去的傷痛,進而達到意識上、感受上的平衡。
舉例來說,曾經有個學生Mandy來找我,她上過很多身心靈、心理諮商相關課程,但即使她可以把那些原理講得頭頭是道,卻還是不斷地去上更多課,因為她內在狀態遲遲沒有滿足改善。
會這樣其實是因為她一直以來的方法用錯了,著重在理性的解法,卻沒有好好地感受自己的內心。在上過「愛的神聖加冕」後,她才透過體驗式課程,真正去感覺自己的需要,也開始更加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要什麼。
如果你也像Mandy一樣,想要更深入的學習如何在意識上、感受上都達成更健康的平衡,歡迎透過LINE@了解更多「希塔療癒」、「愛的神聖加冕」這兩堂課程。
參考資料(貼上引用資料連結,至少 3 個外部資料)
註解 1:《受害者情結》蘇絢慧著,平安文化出版。
註解 2:《能量自癒》艾咪‧B‧謝爾(Amy B. Scher)著,朱浩一譯,遠流出版。
註解 3:23 Signs You’re Suffering From a Victim Mentality
2025
This is a simple banner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sed diam nonummy nibh euismod tincidunt ut laoreet dolore magna aliquam erat volutpat.
This is a simple banner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sed diam nonummy nibh euismod tincidunt ut laoreet dolore magna aliquam erat volutp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