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總是被原生家庭影響? 3 招教你停止複製、迎向幸福

monia-blogimfg

原生家庭就像是塊土壤,不同文化、信仰、價值觀等因素都會影響家庭這塊土壤的性質。它培育、滋養著童年階段的我們,無聲無息地影響了我們的價值觀、感情擇偶條件、認知思考模式,與面對事情時我們所做出的選擇。

不過,這些影響並不全然是正面積極的,也有可能會讓你在感情中過度要求另一半,渴望對方能滿足自己童年沒滿足到的需求。

亦或者你可能會因為過去和原生家庭相處過於緊密、缺乏空間,使得自己往後面對其他環境時都難以好好放鬆,甚至對另一半的家庭感到疏離、排斥。

然而,即使有不少人意識到自己的感情觀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大多數人卻還是難以真正放鬆,追求自己所愛。

這是因為在亞洲傳統觀念中,與原生家庭切割容易讓人感覺是不孝順的;且在童年需求尚未被滿足的情況下,我們的內心仍然會期望有個避風港,可以陪伴我們在受傷時有個慰藉、不用全然負責自己的行為或情緒。

 

正處在這樣狀態中的你也別擔心!過去,我協助過 1000 多人意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並在進一步改善後,讓他們在自己的生活跟家庭中取得平衡。

因此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擺脫原生家庭影響的 3 種方式,希望可以幫助你回顧並看見過去的家庭事件對自己的影響,進而取得家庭跟自己的平衡,最終能更放鬆、自在地去經營人生中每一段關係、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樣子。

 

擺脫原生家庭影響方法一:用不同觀點看待父母對你的意義

我最常被學生或個案問到,我的原生家庭很幸福啊,父母沒有離異,雖然會有些爭吵,但很快就會平息。為什麼我還需要去看原生家庭對我的影響?

其實,一個真正健康的家庭,在於家庭成員之間能否擁有健康的距離,既能相互影響、保持情感聯結的同時,彼此又能給每個家庭成員獨立自主的空間。

而在華人社會,無論父母有沒有離異,他們也很盡力用心地維持一個家庭,但仍有一個共同的議題,就是家庭成員之間很難找到一個適當的距離。
有的家庭中,尤其是跟親友密切聯繫的大家庭模式,很常見到每個家庭的成員關係過近,大事大多以家裡地位較高或年長的成員的意見為主,而自己常常被要求一定要接受已經確定的結論與關心,很難有獨立的選擇和感受,也常常要用很多理由說服自己和其他成員接受。

也有另一種常見的模式,是家庭成員間的互動彼此非常理性、疏離、冷漠,雖然頭腦上知道彼此都是有愛的,但不一定能感受得到,導致想要被關心的人不得不當個符合家庭定義中的好孩子,或是努力取悅他人,希望他人能多和自己靠近。

在這樣的家庭結構與狀態之下,常常很多家庭成員沒有機會真正長大,或是願意積極付出去爭取關愛的成員則被迫成了「早熟」、「懂事」的「小」大人。

因此,我想要跟大家分享,當你有機會用不同觀點看待父母對你的意義,就可以邁出擺脫原生家庭影響的第一步。

 

如何用不同觀點看待原生家庭的影響?

在看待與父母的關係上,我們很常會用單一觀點檢視,也就是一輩子認為他是我爸媽,我們擁有的就是上對下的親屬關係。

 

不過家庭關係真的只能用親屬關係來看待嗎?

 

其實從心裡階段變化來看的話,我們和父母的角色關係是會一直變化的:

  1. 在我們小時候,需要人照顧時,父母是陪伴教育你的角色
  2. 長大後,我們有自己的獨立意識,也有自己的伴侶、朋友圈,很多時候,父母的經驗對我們有幫助,但我們更渴望創造出自己的成就與價值,這時你和父母都是平等地位的成人
  3. 再大一點,你已經有自己的家庭事業,父母也邁入老年,他們可能會越來越依賴你,也需要你的陪伴與支持

同時,很多父母和年紀較長的家庭成員,可能本身在過往的環境中,心智狀態沒有機會成熟,或是個早熟的小大人,此時,如果再希望他們完全符合成熟健康的父母定義與能給予自己的幫助和支持,是有困難的。

父母也有在自己人生道路上需要圓滿的功課,學習成熟和為自己負責。當時因為他們生下了你並且願意扶養你長大,成為了父母的角色,而你是孩子的角色。但隨著你長大、他變老,你們的關係會經歷不同的轉變,你能夠負擔自己的生活所需而不再需要他們的撫養,可能有些時候你們變得更像朋友;或者隨著你的成長,你能夠提出很多建設性的意見並負起責任,你反而變得比較像父母等等。

在這樣的角色關係變化和心智狀態的交互作用中,若你一直抱持著上對下的親屬關係來看待與父母的相處,就很容易無限放大父母對自己的影響,難以真正活出自己。

因此,開始試著改變自己的觀點吧!知道父母也有他們需要學習的功課,把對父母過度的投射與要求收回來,成為自己的父母。這樣,才能真正有力量跟心安理得地去選擇自己真正喜歡的人、喜歡的事,過自己想過的人生。

若想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嘗試用不同觀點看待父母的影響,首先你必須改變自己的認知,意識到自己跟父母的關係是會隨著時間而有不同的階段性變化的,你可以在身心靈逐漸成長的過程中,為自己和家庭負起更多責任。

就像《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這本書中提出的觀點:

 

「成人的父母並不存在。」你可以重新去思考和建構你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例如過去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只是小孩,無法真正協助父母什麼,心態上也會覺得自己沒有立場、很麻煩或父母不會聽你說。

 

但在改變認知狀態後,你會發現「父母」這個稱謂,只是人際關係當中一個發展歷程的角色,而不是一個「終身職」。當你在心靈上終於把他們從父母的位置卸下來,很多枷鎖也會稍微鬆開一點點。你就能夠體會什麼是保持一個「健康的距離」,同時你也能夠看見父母能為自己做的其實並不少,也能夠在每次陪伴中,一次次的建立對於父母有力量能為自己負責的信心,以及父母對你的信任感,進而改變雙方的不平等關係,也讓彼此都有空間能活出自己,而這才是真正健康平衡的愛的展現。


案例:脫離保護傘下,逐漸活出自我的Nita

舉例來說,有個女生Nita來上我的課,她一開始自我介紹時,覺得自己家庭關係和樂、工作上也發展得很順利,但內心卻總有個空虛感,遲遲無法被填補。

為了彌補自己的空虛感,她常常去參加一些宗教團體的活動、報名身心靈課程,但即使生活被許多活動填滿,她還是感覺少了什麼東西。

直到後來因為課程的推進,我有了更多理解和觀察的機會,才知道原來Nita小時候是一個極度被保護的小孩,孩童時期的她大多時間都在家裡看書、寫功課,沒有太多社交活動,跟家庭的關係相當緊密,所以使得她長大成人後也感覺自己還活在保護傘下。

這樣的她,常常覺得自己就是個乖小孩,在許多事情上都自然習慣順應著別人的話去發展,沒有自己的主見;在關係相處上,也很需要別人的陪伴,如果分開太久她就會覺得很焦慮,久而久之也讓她越來越茫然,沒有明顯的興趣和主見。

後來,在幾次的課程和個案療癒後,她開始願意試著成熟,脫離乖小孩的身份,不想讓將來後悔,覺得「為什麼我不能有我的人生?身邊的人都搶走了我的人生」。在轉換心態後,她的行為和際遇也開始有了很大的改變。

Nita換了一份自己真正有興趣的工作,在事業中表現得更積極,也發現脫離舒適圈沒什麼不好的;生活上,她嘗試了許多自己想做的事,也會跟她的家人溝通、讓她們可以放心,跟伴侶則產生了更多火花,創造了不一樣的話題交流。

現在的她,才真正覺得內心的空洞被填補,開始有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不用再活在別人的保護傘下,去追求最真實的自我。


擺脫原生家庭影響方法二:了解自己跟父母是不同個體,彼此都能享有愛

家庭與我們雖然存在著密不可分的情誼,但真正良好的關係仍應該分界清楚:理解自己跟父母是不同個體,彼此都能享有愛。

也就是說,父母會為自己負責、我們也有能力能承擔自己的責任,這樣雙方相處起來才會是舒服、自在的。

當雙方都有時間可以做自己,同時也深知對方心裡有惦記著家庭時,才能讓愛的流動更明確,也不會因為高低的位階關係,而期待某一方付出更多。

 

為何每個人都應該是獨立、能享有愛的個體?

 

之所以我們都是獨立個體、值得享有愛,是因為每個人生來都會有自己想發展的事情,每件事也都是值得我們去全心投入的。當我們無法成為獨立個體,一直有股擔憂、罣礙懸在那時,就容易產生犧牲的心態。

像是有些女生因為看自己媽媽為家庭奉獻的形象,就會覺得自己也會像媽媽一樣,無法有自己的獨立人格,於是很害怕有了另一半後就沒了自己,而不想有近一步的關係,甚至很有可能就此一直單身下去。

不過若你能釐清跟父母彼此都是不同個體時,就會發現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樣了,你可以更輕鬆自在的過自己想過的人生。和另一半相處時,對方也會感覺到他是和你獨立的人格在一起,不用概括承受過去你整個家庭的負擔。

同時,你也會明白另一半是獨立的個體,不會再因為缺乏時時刻刻的陪伴而感到崩潰,因為你的空洞已經完整,就能放回更多心力在自己身上。


案例:被分手後,意識到自己可以獨立享有愛的Lisa

舉例來說,有一個女生Lisa,她和前男友在一起時,很不能接受到對方家裡住,跟對方家庭相處時,內心會感覺很想逃走、很尷尬,使得對方爸媽也覺得很尷尬。

後來,因為男方有結婚打算,但感覺Lisa不是個適合的結婚對象,總覺得Lisa非常的自我中心、很自私,只在乎自己的原生家庭,而提出分手。

Lisa因為很喜歡對方,很難過、崩潰,於是後來決定來上我的課程,想知道為何她會對對方家庭會產生這種心態。

後來,她發現原來是因為她過去與原生家庭過於緊密,覺得自己的愛跟家庭的愛是綁在一起的,只感受得到父母給她的愛,她覺得自己如果去接受了別人的愛,會對不起父母。

當她理解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有這樣的心態,並且這對她的生活、感情觀造成直接影響後,她開始願意做出改變,選擇和父母理性溝通、但也試著堅持自己的立場,不再總是順應父母的要求,幾次下來父母也漸漸能信任了解,相信Lisa能好好活出自己。

經過一連串的調整後,Lisa更能放鬆做自己,不會再有那麼多的規矩和顧慮,也變得更好相處。後來,她遇到一個很好的對象,也開始可以跟對方以獨立的人格在一起,享受自己真正想要的愛。


 

擺脫原生家庭影響方法三: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感情模式

在我們釐清跟父母的角色關係後,可以試著回到自己身上,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感情模式。

也就是想想看父母之間相處的感情模式是什麼?是你自己喜歡的嗎?如果不喜歡的話,可以怎麼調整?透過不斷地自我問答,一步步釐清、微調後再繼續修正。

透過這樣釐清的方式,可以幫助你重新思考自己的感情觀,用新的眼光重新看待既有的價值。你會發現,我們初始版本的感情觀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從父母身上類比歸納而來的,但這個版本可能並不是你最適合的模樣。

當你試著歸納出自己的版本,並在一次次的經驗中不斷優化,最終就能理出一個你自己「真正想要的感情模式」,那也會是你最舒服自在的方式。

 

透過「自由書寫」,離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感情模式

實際上你想開始試著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感情模式時,可以透過「自由書寫」(註3)的方式去釐清自己的思緒,寫下:

  • 你曾經有過的感情模式,喜歡跟不喜歡其中的哪些部分?為什麼?
  • 如果過去沒有戀愛經驗,可以問自己「我喜歡什麼樣的感情模式,為什麼?」
  • 從你的角度去審視你父母的相處模式,去標示出喜歡不喜歡的部分?為什麼?

案例:放下家庭糾結,勇敢追尋自己所愛的Linda

舉例來說,我有一個學員Linda,她曾經交往過一任男友,交往半年內只有跟對方出去過,完全沒見過男方的家人朋友。她本來不覺得奇怪,直到有次Linda的同事要結婚,她邀請男方跟她一起去時,男生卻拒絕她,覺得這不關他的事。

Linda才開始感覺奇怪,回想過去她每次想跟男生確認關係時都被敷衍帶過,懷疑對方是不是只想跟她玩玩、不是真心的,但即使如此,她還是很想跟對方在一起、難以放下。

後來,在課程中,她開始釐清自己為什麼放不下的原因,也在課後與我們分享。原來是因為自己的爸爸是業務,在Linda小時候,爸爸常飛世界各地,每次會帶很多新奇好玩的東西回來給他,久久回家一次時也會帶她去玩、吃好吃的東西。

不過,Linda跟媽媽都知道,爸爸在外其實已經有了別人,但因為爸爸對Linda非常好,使得她很難真正討厭爸爸,卻也感覺對媽媽有所愧疚,因而產生了彌補心態,想找一個跟爸爸很像的男友改變他,複製但改變原生家庭的感情模式。

在知道這一切的成因後,我引導Linda思考「不管過去家庭糾結的話,妳最想要什麼樣的感情?」她才逐步釐清自己真正想要的不是這樣的男生。後來,在我跟她的一對一教練課程中,她產生了大幅度的改變,大家都覺得她更有女人味也更惹人喜愛了。持續探索半年後,她也發現自己竟然跟某個單身的主管很合拍,最終跟對方回香港結婚了。


 

結語:擺脫原生家庭羈絆,情場路才能更加燦爛

透過今天分享的「擺脫原生家庭影響的 3 種方式」,我希望可以幫助你了解家庭是影響感情狀態很重要的因素之一,若你能好好梳理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將可以省掉很多找錯對象、花費青春歲月的沈沒成本,更好地經營你想要的人生。

過去,我協助過1000多人意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並在進一步改善後,讓他們在自己的生活跟家庭中取得平衡。

因此若您一直以來都深陷原生家庭影響,頻頻在感情中受挫,歡迎來找我!

我會透過「愛的神聖加冕」課程來協助你,在沈浸體驗式的課程設計中,你會更能輕鬆地應對、放下過去的執念,進而做出新的、更好的決定。

最後,如果你想更深入的了解如何讓你的感情關係跟原生家庭更平衡,讓你更自在活出自己,歡迎透過LINE@聯繫我,讓我與你分享更多!

2025